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桃園神社遊記

桃園神社遊記

文/盤惟心    圖/顏文魁

曾經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離開家後再回去,找的就是那份鄉愁。雖生長於桃園,但我從未好好地去認識那些兒時曾經郊遊的地方,從未曉得其背後深含的歷史與建築之美。

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一行人跟著鄭勝吉老師走讀桃園,山間蟲鳴鳥叫,宛如回到昔日的桃仔源。我們觀察周圍,途中的欄杆、牆、路燈上面刻著不同年代、不同人寫的「虎」,頗有創意和童趣。放慢腳步,唯有行走、唯有慢,你才能好好地認識自己的家鄉。

台灣官設孔廟的么兒:桃園孔廟

進入桃園孔廟參觀之前,鄭老師先為大家簡單介紹孔子及孔廟的歷史與背景。最早的孔廟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將其舊宅立廟祭祀,因此可以用名人故居的概念去理解第一間孔廟。

綜觀歷史,不論孔子的建廟、祭祀、封號,都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歷代的皇帝一步步給予更多地位,彰顯對孔子的尊崇,才形成我們知道的整套祭典。皇帝祭孔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北魏時期才建立第一座位於京城的孔廟。唐玄宗時期給予孔子封號為文宣王,根據傳統禮制的排場,王僅次於皇帝,等於在世之人能享受的第二高等級。

大多數人習慣稱「孔廟」,但其實正式的名稱為「孔子廟」。這是中華民國建國時就立下的規矩,沿襲周代的名稱。戰後,民國五十年代開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只要是由官方興建的大型公共建築,大多以北方建築風格建造,如台中孔廟、高雄孔廟,不像台北孔廟、彰化孔廟以閩式建築風格興建。中國北方氣候冬天遇雪,為防屋脊被雪壓壞,屋頂線條設計簡單、講究氣勢,而南方建築雖不宏偉,但細節、裝飾比較講究。

桃園地區本無設置孔子廟,地方人士以往皆以文昌廟權充孔子廟,每年祭孔悉假文昌廟舉行。直到民國七十四年,經地方人士石萬全、簡麒標等人倡議而興建。民國七十五年破土,七十八年完工正式啟用,桃園孔廟是台灣十三座官設孔廟之中最晚落成的。

桃園孔子廟建於半山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面是櫺星門和水池,再上一個高台才是祭祀的主體空間,藉由階梯高低轉折來突顯空間轉換過程中的視景。軸線的空間序列由南至北分別是櫺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左右二邊分別設置有的禮門與義路、東西廡等空間。

首先見到的櫺星門為牌樓式,採六柱五間十一樓的形式。近代廟前大門多為殿堂,提供行人遮雨、聚會的空間。牌坊和牌樓的差別在於屋頂,有屋頂的稱之為牌樓,反之則稱為牌坊。有些用木造做成的牌樓會另外加上兩個斜柱支撐,以防頭重腳輕而倒榻,不過鋼筋混凝土製作的牌樓則無此問題。櫺星門主要經常作為空間的界定,許多地方將它當成入口的指標性建築。

櫺星門旁邊為泮池,不過其實每間孔廟擺得位置都不一樣。像台北孔廟廟自前而後為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而桃園孔廟則沒有造壁,並將櫺星門移至泮池之前。鄭老師說空間的擺設並沒有絕對的標準。

進入主體祭祀空間,大成殿的屋頂是廡殿,等級最高,由於台灣建築較少使用,因此大多數人較不熟悉;側面的屋頂為歇山頂,是第二級,台灣大多數的建築都使用此類屋頂,如龍山寺、保安宮、彰化孔廟。

歇山頂跟廡殿的差別在於側面的三角形牆壁:廡殿式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坡屋面相交成四條垂脊,又稱五脊殿,是古代建築中的最高型制。歇山式屋頂有四面斜坡,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花牆面,屋脊分段複雜,又稱九脊殿。大成殿地位較高,因此採用廡殿式,其他屋頂則採用歇山式。

桃園孔廟外觀大體為北方建築,仔細注意的話會發現某些細節處融入一些台灣特有的建築特色,如內部的斗拱、雕刻人物,裝飾在北方建築上。另外,許多孔廟慢慢轉變為另一種文昌廟,內部放置香爐,廟方每天都會上一柱香。這樣也算是某種「入境隨俗」吧?

面對歷史的幾種可能:桃園忠烈祠

在孔廟稍作休息後,我們跟著鄭老師前往桃園忠烈祠。走上步道拾級而上,再接上成功路,一行人將隊伍拉得長長的,沐浴在自然與清幽之中;路程中我們經過通往神社的捷徑卻不入,鄭老師希望我們體驗先人前往神社時的跋涉之途。終於,我們走上石階,神社逐漸映入眼簾。

神社原為日本傳統宗教信仰的祭拜場所,皇民化時期,殖民政府展開「一街庄一社」的建造神社運動,去除中國思想信仰及民風民俗,桃園神社也是當時的產物。日治時期原本有大小神社共一九八座,戰後陸續遭拆毀殆盡,現在如果想要一睹其真面目,只能藉由昔日照片來憑弔。

桃園神社於民國三十九年十月新竹分治,桃園設縣,即名為桃園縣忠烈祠,位於桃園市虎頭山麓,原祭祀日本開國相關祖神,如明治天皇、豐受大神、能久親王等,戰後則改為供奉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之遺像。

民國七十四年,神社因多年乏人管理、年久失修,桃園縣政府有意編列預算將其拆除改建、夷為平地,並邀請李政隆、李重耀建築師參與公開競圖。李重耀先生花費心血研究後,發覺這棟建築的歷史與藝術意義,便編撰《從日本神社談桃園神社修建》一書。

對於曾經扮演侵略者工具的古建築,必須除之而後快嗎?回顧政府處理各地日人留下的神社,有的因為仇恨的緣故早已拆除,有的表示「愛國」改作忠烈祠,但這些處理方式似乎只反應歷史教育的全盤失敗。如果我們仍然認為帝國主義的象徵必須淨盡,不管任何理由都要摧毀殆盡,那我們仍只侷限在「成王敗寇」王朝交替的報復輪迴之中。把一座神社拆毀,除了象徵不敢面對史實的心態,也同時毀掉歷史、建築方面的價值。

台灣的歷史是由各種豐富相異的文化共同塑造出來,其中當然也有外來統治者和當地被統治者之間的各種對立。古建築帶著那份屬於它的時代精神,經過時間的淘洗,與現代人產生對話。它可能成為譴責日本侵略者的象徵,成為反省人類和平相處之道的工具,也可能成為建築藝術的教材,它所能傳達的將因對話對象的不同而異,在歷史教育中所扮演重大角色。而桃園忠烈祠經過爭取、修復,最終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桃園神社依山而建,造形雄偉,建築配置順應地形,逐層拾階而上;設計融合了中國唐式、日本、台灣等不同的建築風格,呈現出每位設計師與眾不同的建築藝術美學和獨特工法風範。其設置為本殿、拜殿、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納庫、手水舍、燈籠、高麗犬、拼垣(圍牆)、住宅及廁所等。

由外向內,兩旁的石燈籠直立,草坪上種植一排的粉嫩的櫻花,隨著微風搖曳,帶著春天的氣息;高聳的鳥居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採用明神鳥居形式,上梁已被拆除,如今的外型像是雙十;穿過鳥居,左側為手水舍,右方為社務所。鄭老師帶我們看社務所上方如弓形的正門屋頂,採用唐破風的形式。步上參道,走過中門,我們前往神社的拜殿及本殿。

正殿之前是拜殿,拜殿比正殿約高三公尺,木造的台階極窄,級高十五公分、級寬十七公分,不能容人一腳平踏,據說目的在於使人弓著身,由腳尖小心翼翼登階,藉著外在的動作使人內在產生敬慎之心。

穿過拜殿,看見小小的本殿。本殿又稱為神殿,外觀簡單肅穆,大扇窗子由精緻的木頭方格組成,屋頂的銅瓦經風化後綠繡斑然,使整座建築物精緻如古銅器。進入神房的專用木造階梯,每級階梯皆使用台灣檜木為材。

此木梯非提供一般參拜者進出用,只供祭者使用。鄭老師最後帶我們抬頭看海老虹梁,「海老」在日文是蝦的意思,通常做為佛寺或神社正殿前梁,配合階梯的斜度,弧度非常優美。

「建築是個很有趣的東西,它可以反映每個時期流行的美學觀點、政治意識形態,當你研究細節的時候,你可以透過建築看到有意思的事情。」每座建築都是當時時空的標誌,給予後人無法替代的歷史記憶,深具意義。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