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大手牽小手 實務分享】小行動大改變,成為海洋發聲者

 

小行動大改變,成為海洋發聲者

         口述/宜昌國小 陳怡君、林嘉琦老師      撰文/余亞蘭

        學校除了讀書考試,其實也可以很不一樣!宜昌國小資優班的兩位老師帶著學生組成「I See Sea 塑造彩虹不塑之客」,用行動守護海洋,成為勇敢的海洋發聲者。

「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對於海洋的認知,似乎只剩下海鮮文化」

         台灣雖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卻從來不曾去正視它,從小接受的恐海教育,更讓我們忘了告訴孩子該如何親近海洋、愛護海洋,同樣四面環海的澳洲,從小便教導孩子認識海洋,大相逕庭的作法成功減少許多海上事故發生,背對海洋,反而侷限了我們看見開闊世界的機會。

         當孩子對身邊事物無感,要如何透過體制內的教育,帶領學生看見世界、發現問題?宜昌國小的陳怡君與林嘉琦老師帶領學生組成I see sea團隊,從在地生活進行思考與發想,以與花蓮息息相關的海洋為範圍,邀請知名海洋文學作家到校演講,讓孩子從不同角度認識海洋,接著引導學生透過報章雜誌搜尋值得關注的海洋議題。

         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積極討論參與,羅列出許多海洋議題,透過投票從中選出最迫切相關的議題,結果顯示,孩子們認為海洋廢棄物、反圈養海洋生物是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想成功讓議題有感,便要建立起與過去生活經驗的連結,2012年至今,老師們帶著孩子進行賞鯨、海泳、獨木舟等水上活動,觸發孩子思考。

         從歷年活動中,他們發現海洋不再像過去那樣美麗。於是,資優資源班的孩子自主發起淨灘活動,邀請全校師生共同守護海洋環境、重視生態永續。針對反圈養議題,孩子們舉辦了校園高峰會議,與校長溝通協調,希望能停止辦理海洋公園的戶外教學。藉由發起路跑活動,向大眾表達訴求,在感受風的同時,也能對海洋生物產生同理。

縮小範圍,深入問題

         每個活動進行前,都必須教導孩子完整的先備知識,讓孩子以正確安全的方式面對問題。在進行大範圍發想後,縮小範圍觀察,每個小議題都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響,宜昌國小的師生開始將問題聚焦於海洋塑料汙染,並持續了多年的淨灘行動,但孩子們始終不明白,為何海洋廢棄物仍舊源源不絕地出現在本該潔白的沙灘上?

         在環境意識尚未抬頭的年代,興建垃圾掩埋場產生的鄰避效應,讓靜默的大海成為垃圾的歸所,經過海浪不斷淘蝕,垃圾最終再次漂回岸上,造成嚴重汙染問題。而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下,怡君老師與嘉琦老師踏上改變的橋樑,帶著孩子重新思考,回歸自身該如何有效減少海洋塑膠垃圾,除了淨灘我們還能為大海做些什麼。

    「每當人類要轉換習慣,總是因為害怕麻煩,而輕易選擇放棄,一旦過渡期結束,才發現然原來這不過是生活」

小行動大改變,成為海洋發聲者

         當你選擇做對的事情,全世界都會幫助你。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孩子開始著手進行系列活動,改變原有淨灘模式,在整理環境的同時,針對海洋廢棄物進行調查,他們發現海洋廢棄物種類以生活垃圾為主,與人類的飲食習慣有著緊密關聯性,而孩子根據研究結果整理出有效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方法,希望花蓮的出海口不再哭泣。

         許多議題在大力倡導下,依舊很難發揮影響力,因此孩子們決定用行動力去影響身邊的人,並呼籲大眾重視環境議題。為了讓自己更有感,I see sea團隊透過紀錄日常生活垃圾,掌握塑膠所佔比例,並開始為期一周的減塑行動,他們發現塑膠垃圾能夠藉由行動有效降低,經過21天無塑生活,他們不僅成功減少塑膠垃圾的製造,也大幅降低垃圾量。

         為了能將改變擴及更多人,不僅侷限於個人的想法與感受,孩子們決定將無塑概念融入校內彩虹市集,前進班級宣導無塑義賣精神,從籌劃到執行全都一手包辦,他們不斷挑戰極限,運用最少資源創造最大效益,並將義賣所得全數捐贈,從活動中,孩子們再次看見了自己的價值與美好,讓海洋持續被發聲。

分享讓夥伴多更多

         在教育現場,身為一名老師,若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想改變的熱忱,對孩子而言,這次行動就像回家作業,只是義務而非使命,要能真正走進孩子心裡,才會看見更多改變的可能。透過引導與鼓勵,讓孩子思考並採取行動,兩位老師相信,一個孩子就有牽動一個家庭的力量,父母的支持讓孩子更有動力,夥伴的督促讓改變更加容易!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