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秋 松山史蹟藝術走讀

松山史蹟藝術走讀

撰文/走讀志工 王月華

       「松山古早是叫錫口。草店尾一個鯉魚頭。下街尾有豬灶。尚介老烈是媽祖宮口。五分埔一條港仔溝。中埤有虎豹獅象的山頭。三張犁打槍埔乒乓哮。中崙的飛龍機場口。洲仔尾有渡船頭。基隆河摸蛤仔。扒龍船真熱鬧。美麗松山是錫口。松山是叫錫囗。」《錫口之歌 — 鄭萬欉老師 》

        12月22日”冬至”這一天,在燦亮溫暖的陽光下,我首次追隨洪幸如老師,參加金車秋季走讀 ”松山史蹟藝術之美”。洪老師就以鄭老師的這首歌,讓大家對松山區的幅員變遷與歷史風華,有了大致的概念。而為這次走讀做了充份準備的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對這行程充滿了期待。

         她說,我們今天在松山區走讀欣賞的主題,將以”女性”為主。這就有趣了~我們可以理解,松山慈祐宮主供媽祖,是台灣最著名,信徒最多的女性神明。但除此之外松山還有什麼女性人物可以介紹呢?

平埔族的百年刺桐聖樹與查某暝

        松山國小原為錫口公學校,是松山區最早成立的學校。學校有三棵著名的老樹,其中兩棵是已被劃出校園,在捷運站5號出口前對弈的百年老榕樹~不老仙及萬壽翁。而在捷運站4號出口斜對面的校園內,被學生暱稱”刺桐奶奶”的百年刺桐樹,對當時群居在此的平埔族人而言,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平埔族人沒有曆法概念,向以刺桐花開來揭開新年的序曲。這時他們會圍著刺桐開心唱跳豐年歌舞,紅豔豔的刺桐花髮飾則是女性族人的最愛。樂觀自主的平埔女性族人每年最是期待元宵節的”查某暝”活動。當天女性皆盛裝出席,通宵達旦的飲酒作樂,即便戲弄男性,男性也不能生氣,因此有「元宵暝,查某瘋歸暝」的說法。

慈暉普照的天上聖母

        錫口(松山)慈祐宮建於1753年,主祀的媽祖原是從福建湄洲島分靈過來。200多年前,赴台經商的仙遊商人看此地香火鼎盛,又由慈祐宮分靈,在福建仙游縣設立分支--仙霞媽祖廟。原來,經由民間的宗教往來,兩岸早就一家親了!

        慈祐宮面向四獸山,後側基隆河(玉帶)環腰,是松山地區主要的守護神。原本廟宇已被認定為三級古蹟,後因正殿失火,整修後於1984被解除三級古蹟資格。廟內部份石碑壁畫等古物,整修後無處置放,就擺在廟後的松河街路邊,供旅人憑弔欣賞。慈祐宮東廂二樓供有註生娘娘,比較特別的是配祀了十三位婆姐。比起一般廟宇多出的一位婆姐,據說是早年住在錫口街,熱心公益,免費幫人接生的產婆杜玉娘。

          往常進廟只懂得祭拜註生娘娘,祈求懷孕生產順利,此次經過老師說明才懂得,傳說中的婆姐可有效安撫幼兒驚嚇、夜哭和病痛等問題。想起當年初為人母,半夜抱著夜啼兒束手無策,那時怎沒人告訴我可以去祈求婆姐幫忙咧?

延續一代代生命的助產士

         台語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說的就是古時醫學不發達,民間生產全賴未經醫學訓練,只靠經驗協助孕婦分娩的產婆處理,危險性就相對的高,所以當時生產才會有「一隻腳踏在棺材內」的說法。

         1920年在台北開業的第一位婦產科醫師高敬遠,培育了幾百位產婆學生,分散在台灣各地執業,大大降低產婦及胎兒的死亡率。來自松山的王林參跟林張月裡兩位女士,受訓期滿,拿到助產士證書後,於1951年在松山後火車站合夥經營”松山產房”(現址為八德路的松包子)事業。

        當時正值戰後嬰兒潮,加上大量外移人口湧進,松山產房民國44~45年間有過單月產下96位嬰兒的記錄。而因為技術精湛,產婦擴及南港、內湖、汐止及三張犁等地,民國45年另於三張犁開設”中興產房”,以就近服務地方。

煙草工場女力的崛起

        日據時期需要女性勞動力,原本台灣有6成女性裹小腳,經過鼓勵宣傳,到了1953年降到只剩3%,女性因此得以走出家門學習成長。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捲菸)工場設於1937年,是當時擁有最多女性勞工的工廠。工廠重視員工福利,除了宿舍,育嬰、托兒處所,還設有浴場,讓女性員工下工後可清洗一身的菸味再回返家門。

        太平洋戰爭期間,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市場需求極大。勤奮的女性員工,操持家務之餘還能賺錢貼補家用,對於當時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發展,貢獻極大。

馬偕博士與女子教育的推動

        1872年馬偕博士來台傳教,位於饒河街105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山教會”是他募款建造的第10間教會。1884年清法戰爭,居民仇外情緒高張,松山教會也遭受破壞。經向政府求償得萬兩金,於1895年重建四個教堂,松山教會為其中之一,為尖塔式教堂。1975年配合區域規劃,再改建成現況。

         馬偕博士於1884年設立淡水女學堂,創臺灣女子教育先河,開拓了婦女的知識領域,也改變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台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就是這裡畢業的學生。

         相傳錫口為一鯉魚吉穴, 慈福宮是鯉魚嘴,穴頭福地是慈祐宮,饒河街上的福德宮是魚身,鯉魚尾在霞海城隍廟對面的聚福廟。我們走過慈祐宮,走到彩虹橋,望著渡船頭舊址,遙想當年燈紅酒綠的”小蘇州”。走到”心曠神怡”洋樓,猶可想像文人騷客在二樓吟詩作樂的盛況。饒河街上的教堂,福德宮,東發號,松山市場古蹟等等一個也沒漏掉,最後在”府城隍廟”揮手道別,期待下一次的相會。

         所謂”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為了這三個小時的走讀,洪老師可是先跟了十場導覽,又翻閱了無數文章,相互比較佐證後才整理分享的。無論是拿舊照片與現況的對照,或是河道行政區域新舊地圖的比對,這一路的談古論今,都讓參與走讀的夥伴們聽的津津有味,也讓我們對於松山的今昔有了全盤的了解,一趟走讀真的是勝讀萬卷書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