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千人走讀:百年歷史臺北府城【小南】重熙門


撰文/徐菁穗

小南城門幾丈高?板橋林家最知道!

  以前經過小南門時總有個問號,為什麼除了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外,另外還有一個小南門?結果總算在參加金車文教基金會舉辦的「臺北府城千人走讀」時,由講師林志峰揭曉了答案。原來在1875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政府對臺灣的態度從消極轉變為積極,開始有了認真治理臺灣的想法,臺灣原只有一個府城,是位在臺南的臺灣府,為了區分南北才有臺北府。1875年後清朝政府要蓋城牆保護官署,選擇很多地方,艋舺、大稻埕都是首選之地,但是遭到舊聚落遭到地方人士反對。而實質派任到臺北府的首任知府林達泉決定在不毛之地的位置建官城,以避免反對的聲浪。

  當時臺灣的經濟不富裕、官府希望民眾出資,當然有出錢的地方仕紳就可以提建議,板橋富賈林本源開協調會議時,一度跟大稻埕陳家發生衝突,因此置之不理,知府多次協調林本源裝病婉拒,最後林本源開條件,為避免漳州、泉州械鬥嚴重,從板橋到臺北城,希望另闢一條遠離艋舺的通道,最終林本源出錢另外蓋一座城門、另外進出,知府答應在城牆南邊設小南門,從臺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歷經七年協調後1882年正式動工。

  臺北府城小南門,又稱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有錢就是任性!」原來這句話不是現在才有,原來早在140年前,板橋富賈林本源家族在出資興建興建臺北府城的小南門時,就已經展現極致霸氣。


與眾不同的小南門

  東、西、南、北城門採堡壘式城牆造型,唯有小南門是樓閣式、中間一棟建築、四周有廊柱、迴廊,庭院式的圍牆、上釉的綠色花磚,不像城門反倒像是庭園樓臺,是五個城門之中最漂亮的,直到民國55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整修,屋頂改成了北方、宮廷式建築裝置。

  原本規劃四四方方的城門坐北朝南,不過,臺灣兵備道劉敖認為風水不好,所以向東北移了16度,城牆才會有點斜斜歪歪的,不過,城的縱軸線,對了七星山的山頭、面新店溪,符合了風水學常有句名言,「前有照,後有靠」的方位,所以小南門其實方位有點偏西。


臺北城牆再利用

  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將臺灣、澎湖、遼東半島割讓日本,往後50年臺灣為日本所統治。日本政認為臺北城的城牆不符合現代都市化的意象、再加上都市計畫需要很多建材,因建材有限,便將臺北城的城牆拆除,建材改用於下水道、上水道、還有臺北監獄的圍牆等使用。同時也蓋成了東西南北四條大道,目前還有保持原味的,只剩下「城南三線路」也就是今天的愛國西路。

  走讀時有成員哼起了鄧雨賢作曲的臺灣歌謠──「月夜愁」,第一句就是「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未來?心內真可疑,想抹出彼個人,啊...怨嘆月暝,更深無伴,獨相思……。」原來歌詞裡的三線路,就是今天的愛國西路。日本拆了城牆,興建了路寬80公尺的東西南北四條三線路,要形塑「東方小巴黎」的意象,沿途種植了樟腦樹、茄苳樹臺灣原生種的植物,現在唯一還看得到三線路雛型的,只剩下愛國西路。


日治時期的帝寶─大同之家

  重慶南路與愛國西路的「城南三線路」起走,1915年建造的「大同之家」,曾是臺灣銀行宿舍、招待所,國民政府來臺後重新整建成,成為嚴家淦、孫運璿的官邸還有交誼廳、招待所等,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副總統任內、還有美援監督小組都曾經住過,還有當時少見的網球場,是高級官員的住所及休閒場所。

  前總統嚴家淦、前行政院長孫運璿都在臺銀任內就住下來,孫運璿故居目前已改為孫運璿人文科技紀念館對外開放,白色洋樓東側增建日式木造房舍,前洋後日的型態,庭園還有池子以及種植黃金竹,相當的別緻。

  另外,嚴家淦先生故居的白色洋樓目前也在整修中,大同之家在西元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還沒有開放。大同之家、自由之家,原本過去都是臺灣銀行的宿舍、招待所,國民政府來臺後重新整建成,還有當時罕見的網球場,當時是高級官員的住宅及休閒場所。

  孫運璿人文館,原是臺灣銀行株式會社的高級官員宿舍,爾後為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宅邸,建築空間有西式洋館與日式和館,目前已經對外開放。


肩負歷代軍事重任的建築─臺灣軍司令部

  位在博愛路與愛國西路口的「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其建築外觀是三層樓高的西方歐洲哥德式建築,前面有露臺、羅馬柱、三角形的女兒牆。這個地點曾經是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的軍裝局,1912年日本時代成立「臺灣軍司令部」,經過日本國會同意興建,由總督府的技師森山松之助興建,包括臺北州廳、臺南州廳、總督府等都是森山松之助的作品。

        森山松之助的老師辰野金吾是日本第一代的建築師,用紅磚興建,中間會有白色飾帶,也稱為辰野式樣建築。1945年 5月31日臺北市發生美軍大空襲,炸掉臺北很多日本官方建築,臺灣軍司令部也難以倖免,因此凡爾賽宮的屋頂在經過改建後變成了紅磚式屋頂。戰後「臺灣軍司令部」變成臺灣的秘密警察的基地──「警備總部」。臺灣解嚴後,則陸續成為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以及海巡署。西元2004年經公告為市定古蹟。

  日本時代臺灣軍司令部是重要的軍事指揮所,當時周邊興建了軍醫院「尉戌醫院」相連,「尉戌醫院」就是現在的臺北市立醫院和平院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剝皮寮歷史街區

  沿著廣州街走到了清代的康莊大道──臺北市鄉土文化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剝皮寮」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延續兩百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因為地處邊陲所以呈現的是典雅樸實之美,見證了艋舺市街發展的美麗與哀愁。

  這裡有著一棟棟混合著閩南式與巴洛克風格的洋樓。街區的起點是臺灣早期醫師呂阿昌住宅,還有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碾米店……是臺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剝皮寮能保存下來其實是個意外。日本時代的「艋舺公學校」(今天老松國小)規劃的範圍是從廣州街、康定路到昆明街一帶,過去曾經有上萬名學生,是全臺第二大的小學,因此土地早就被日本政府徵收。不巧的是,學生多的時候,學校沒有經費整建街區建築、學生少的時候,又用不到這麼多的校舍。而當地的住戶們因為身分未明、土地隨時可能會被收回去、房子隨時被拆,所以頂多做些小幅的整修,或是往上搭違建。幸好有這些巧合,才讓當時賣煤炭的土炭店、柑仔行、茶室都被保留下來。

  至於「剝皮寮」名字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較被接受的說法是街頭有一排船頭行(當時的貿易行),專做木材貿易,當時從中國大陸進口許多福杉到臺灣,福杉賣掉後,才會在後面廣場將樹皮剝開,留下可用的木材,所以「剝皮寮」剝的其實是樹皮,而不是人皮。

  值得一提的是發明ㄅㄆㄇ注音符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戊戌變法失敗後就是逃到臺灣駐在剝皮寮,也因為章太炎的關係,龍山寺整建需要文人題字時,也要到了康有為的墨寶,目前還掛在龍山寺的牆面上,因為意外、巧合、機緣歷史便留下了註記。


腳下的歷史印記

  低頭也能看到歷史。S字樣的紅磚是英國德記洋行製造,TR字樣則是日本時代的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側邊的菱形設計是為了使摩擦力變大、增加抓力,同時還能防震。至於沒有字樣的則是國民政府來臺後補上的,距今時間最短、工程品質最差。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