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金車曙光計畫:聽見部落的喜悅與嘆息
聽見部落的喜悅與嘆息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學生社會服務團 吳紹奇
許多事情在恍惚間悄然從身旁經過,去年想到要報名醫服團出隊時,名單早已公布,一晃眼,今年也來到大學生涯中最後一個無憂無慮的長假,想做卻來不及完成的行程猙獰地佔據暑假行事曆上畸零的空白,好似那年負笈北上裝不下所有憧憬與相念的行李箱。選擇文化組,成為今夏最難以忘懷的記憶。
發現族語在生命中的角色
驅著有點陌生的油門與方向盤,台九線向山海交界開展,車上音樂、話題、笑聲零零落落像偶爾從雲縫葉隙間的光影灑落,轉進蜿蜒而上的路,文化組的一天就此展開。來到部落,行前籌備翻閱一篇篇隔著白紙黑字的陌生文獻,是我們迷失在受訪者精彩絕倫的故事中藉以定向的索線,原以為訪談「族語」會得到文獻中那些預料中的答案,卻發現族語在每個受訪者的生命中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進而形塑他們對族語現況與未來的迥異態度,有的理想自信、有的無奈感慨。語言作為文化重要的傳承媒介,族語的流失時常伴隨喪失對部落文化甚或自身身份認同,找不到學習族語的意義與價值,而漢語又強勢地夾帶經濟的誘惑,這樣的矛盾從他們口中說出,是如此沈重深刻,絕非課本上一句「文化同化」可以承載。
「語言是知識的載具,同時也是思想的牢籠」
語言是知識的載具,同時也是思想的牢籠,給我們一個接受現實可依靠的既定世界觀,卻限制了想像另個宇宙存在的可能。立意良善的服務也可能困在主流文化的思維,犯下傲慢無知的錯誤,而文化組是台大醫服團獨特之處,也是我看見這個團隊對消弭文化障礙的努力與堅持,文化組的訪談不單單是寫在成果報告書的美麗文句,更希望實質對團隊的服務工作有所助益。文化組今年十歲,從跌跌撞撞的嘗試中長成對未來無限憧憬也無所畏懼的孩子,期盼在下個十年,文化組可以跟台大醫服團一起繼續茁壯。
景觀窗中的記憶
說了這麼多嚴肅的東西,其實最難忘的還是文化組一車可塞下七人的小巧,還有在部落遊走時看見的風景:偶然坐下來聊上半晌的 vuvu、在巷弄間自在奔跑的孩子與貓咪靈動的回眸。透著單眼的觀景窗,試圖捕捉下頭目指尖抖落的菸燼、國小組看孩子們溫柔的眼神、家訪組疲憊卻認份的身影,和那些在長焦散景下模糊的面龐。
忘不了那晚訪談後開回安朔的路, 遠光燈打在反光導標,在黑暗中載浮載沉,忽隱忽現,賽博龐克夢一般;更忘不了最後的夜裡,盼到幾天來雨後放晴的星空,吹著淡淡鹹味的海風,等到天邊透白,曙光乍現,海浪往返,千百年,依舊。
這八天走過,無悔無憾。
願大四的自己,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