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1跨文化走讀:大稻埕 ‧ 摩登時代與第一次

大稻埕 ‧ 摩登時代與第一次

撰文/走讀志工 周華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一躍成為北臺灣商業貿易中心,外銷第一名的烏龍茶直銷紐約,打響「Formosa Tea」的名號,許多「臺灣第一」名號由此展開:第一位留法畫家、西餐廳、唱片行…等,也開啟了大稻埕國際貿易的契機。曾經輝煌的國際歲月已不復見,但它的建築、人文及歷史脈絡仍像寶藏一樣閃閃發光。

        在北門站3號門集合後,走讀老師邊走邊講大稻埕的演變過程,1709年陳賴章墾號入台,1859年頂下郊拼事件後,大稻埕啟步,1860年淡水開港,外國領事館及洋行進駐大稻埕,集中於千秋、建昌街及六館仔。1900年台灣烏龍茶首度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中得獎,1911年及1915年繼續在義大利及舊金山得獎。

        穿過市民大道橋下空間,大幅的藝術拼畫高懸牆面,原來這裡曾是第一代台北火車票房(1886-1899年),畫中機車庫採用歐式桁架。鐵路帶動了週邊發展,電報、輪船、西式學堂、郵政都陸續成長。籌建鐵路事務的劉銘傳曾言「他日禍台者,必倭也!」,竟恍如預言。旁邊的台北聯合醫院中興園區,日治時期是赤十字醫院,對街的鄭州街牛肉麵以價廉聞名。

        來到西寧北路,路口牆面上一幀照片及文獻會紀念碑,說明這裡曾是德國領事館,長安西路西端曾有德記洋行。張老師拿出預先影印的歌詞發給大家,配上音樂,在鄧雨賢〈大稻埕進行曲〉樂聲中回味當年風華。美術、電影都在蓬勃發展,台語電影曾創下15年間兩千部紀錄。

        影響大稻埕的四位重要物:陶德、李春生、劉銘傳及陳天來。蔣渭水一生參與四個組織,影響了台灣歷史,分別是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及台灣工友總聯盟。他曾以電報將日本販售鴉片情事通報位於日內瓦的國際聯盟,促使日本改變政策。傳聞中曾囚入水牢一事並不真實,因北警署1933年建成時蔣渭水已過世。

        貴德街比較狹窄,就是年的千秋、建昌街,34-3號的大廈當年是最大的怡和洋行舊址,全祥茶莊精製廠一樓高出路面許多,原因就是怕淹水。經過李春生紀念教會,轉角的千秋街店屋是莊永明老師的故居,為紀念父親設立港町文史講亭。

        街上的豪宅當數建於1934年的陳天來故居,三層樓高,可以眺望河景,設招待所接待來賓,二樓的欄杆陽台及凸窗,帶有巴洛克風味,後方花園因興建西寧南路而拆除。陳天來從煤炭轉戰茶業,也經營第一劇場。路底的烤鴨店就是美國領事館舊址。

一路來到民生西路,穿過迪化街市集,熱鬧不減,對面的波麗路是現存最早的西餐廳,店名源自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所寫的西班牙圓舞曲波麗路(BOLERO)為店名。是當年相親名店。

        進入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直上二樓參加揀茶梗體驗,一個竹盤裝了茶葉,首先揀除茶梗,均分為五份,一一裝進夾鏈紙袋,貼上蓋有新芳春標誌的印章,完成一份伴手禮。「這是什麼茶呢?」經過一番猜測與提示,原來是「四季春」。回到一樓參觀展區及後段的焙籠間、風選間及撿梗間。天候已進入初夏,在冷氣室內享受一段茶香時光,真是體貼的安排呢!

        左轉來到重慶北路,越過歸綏街,經過保安街口的葉金塗古宅,保留了漂亮的立面,現在可是最高檔的星巴克所在地了。走過太子油飯來到1883年成立的林華泰茶行,前店後廠,是這裡僅有維持運作的茶廠,老闆不嫌麻煩地打開了焙茶機及給我們看,泡茶招待,誠意十足,介紹竹製的茶簍,為了盛裝剛炒好的茶葉,不能用遇熱分解的強力膠,而使用糯米漿膠黏簍面,擔心技術失傳。香片薰香使用的茉莉花來自花壇,產業前景堪虞。老闆提到台灣是最適合生產茶葉的地方,高山茶指生產於1000公尺以上,優點在於日夜溫差分明。

        活動在合照後結束,大家各赴前路,對於大稻埕這個台味十足的名字,學員中許多位都造訪過,一位志工甚至在這裡長大,經過走讀都有一番新的體認,不論過往繁華或新興況貌都值得繼續探索尋味。茶葉將大稻埕推上世界舞台,為台灣第一打響第一炮,在走往捷運大橋頭站的路上,不禁想起莊永明老師的期待,「要從喝茶開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